2025年02月15日

过好这一生的DeepSeek的答案比人还浪漫

近日,DeepSeek回答“过好这一生”的是什么,答案震撼了不少人。一个没有生命、感情、人性的AI告诉自诩为“万物之灵”的人类——人生一场不是来“赢”的,而是感受花开、日落、爱与被爱;生命终点最后悔的,从来不是失败,而是“不敢活出自己”。 当AI比人还极致浪漫、更坚定地相信人的价值存在于那些“无意义”的瞬间——一次毫无目的的旅程,随机而动的灵感闪光,流动时间所带来的未知变化,以及名为浪漫主义的限定价值——的时候,人不觉得被“啪啪打脸”吗? 当外部物质世界极为强大、科技进步极为飞速之时,人的第一反应是什么?恐惧、孤独、无所适从。 技术狂欢的背后,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:外部世界的急速扩张正在挤压个人的精神空间,人类面临前所未有的存在主义危机。社交媒体创造了虚拟的连接,却加剧了真实的孤独;智能设备提供了便捷的生活,却削弱了思考的能力;信息的爆炸式增长,反而导致了认知的碎片化。 宅男宅女、低一代,不就是个体面对强大外部世界时的防御性撤退么?人类目前的心理机制、意义系统都建立于过去几千年的物资匮乏年代,虽然吃不饱但意义系统完整,而现代处于文明转型期的价值真空之中,物质丰裕但意义系统破碎——饿不死了却不知干嘛活着。 渺小的个人凭什么在如此广大的世界中生存?如何在芸芸众生中,坚信自己存在的价值?外部世界如此强大,人的内心何处安放? 人的肉体很难死了,但精神更难活了。每个人都需要更为丰富和强大的内心,去明确我是谁、来自何方、去向何处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。 丰富和强大的内心,来自哪里?丰富的生验和深度思考。 童话作家郑渊洁说:“一个人小时候不是好孩子,长大也不会是好大人。”他说的“好”不是“乖”,而是什么年龄就该做这个年龄的事情。儿童的天性就是玩,小时候没有好好玩、痛快玩,长大也不会成为一个成熟、有担当的大人,而是“巨婴”。 一个孩子,即便填满,能装多少知识呢?童年的任务不是填满一个容器,而是扩大容器,让容器未来有无限的延展能力。 所以,我们的父母千万不要“抽空”孩子的童年。 童年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,是培养想象力、创造力和情感能力的重要阶段。自由玩耍、艺术体验、自然探索这些看似“无用”的活动,恰恰是滋养精神世界的必需品。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,孩子们才能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丰富的精神世界。 丰富而强大的内心,有那么难吗?无他,自由和发呆而已。当一个孩子能沉浸于色彩、线条、音符、律动……的世界,会几个小时地看落日、看云、看光、看花、看草……他必然有跟自己独处、面对世界的能力。 爱与被爱、好奇与探索、一往无前的勇气、对于“意义”的反复思考与追问,才是人类永远不会被消解的意义。